9月1日,电子科技大学在清水河校区举行了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财盈策略,共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成电学子。开学典礼上,有一批特殊的学子吸引了许多目光——他们是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“艺术+电子信息技术”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的首批新生。
这个“跨省、跨校、跨学科、跨专业”的联合培养项目的首次招生与开学,不仅是两校在“新工科”与“新文科”交叉融合领域的突破性实践,更为学生打开了全新的发展可能,成为全新应用领域的开拓者。
作为两校强强联合的创新项目财盈策略,这一联合学士培养项目有着极其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——培养“最懂技术的艺术家和最懂艺术的工程师”。这一目标打破了工科“重实践轻美观”和艺术类学科“重外观轻落地”的学科壁垒,要求学生既能够熟练运用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,又能通过艺术创作传递内在精神内涵,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在科技与艺术的交叉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。
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优势学科资源构建了“新工科+新文科”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。在教学模式上,项目采用项目制教学,强调基于实践的体验式学习——这绝非简单的“1+1=2”,而是打开了全新的艺术可能。学生并非孤立学习工科理论或艺术技巧,而是需要参与跨校联合实践项目,将电路设计、信号处理等技术能力与视觉设计、创意表达等艺术能力结合,尝试把编程、交互设计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创作,让雕塑“活”起来、绘画“动”起来、装置与观众互动,在科技艺术作品的研发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,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。
展开剩余60%教学模式之外,个性化指导是确保学生精准成长的另一关键环节——毕竟跨学科学习涉及技术与艺术两大领域,学生往往需要更细致的引导来平衡两方面能力,项目创新实施“三导师制”,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支持。学业导师主要承担学生的日常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梳理工作,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与能力特点,帮助其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与长期发展方向;创新创造导师则专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,针对学生参与的科技艺术创新项目提供技术与创意双重指导,助力其将“让作品互动”的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;此外,项目还聘请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行业导师,通过分享行业前沿动态、解析实务案例等方式,让学生提前了解科技艺术领域的市场需求与职业标准财盈策略,缩短校园学习与行业实践的距离。
除了深厚的学术积淀以及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,项目想要实现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质量,还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,既包括了校内的资源与管理安排,也涵盖了拓展学生视野的外部资源对接。在升学支持方面,项目为优秀毕业生提供保研政策支持,鼓励有深造意愿的学生继续开展深度研究;在资源保障方面,项目设有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实践,同时配备专门的教学场地与设备,满足学生开展科技艺术项目研发的硬件需求。
此外,学生还可共享电子科技大学成熟的国际交流资源——该校已与哈佛大学、剑桥大学、新加坡国立大学等30余所海外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,每年选派近300名学生参与海外长短期交流项目或国际学术会议,并设有专项基金,这为学生拓展国际视野、接触全球科技艺术前沿提供了有力助力。
相对于单一工科或艺术背景的毕业生来说,电子科技大学科技与艺术联合学位培养班的学生财盈策略,因其具备了“硬核技术水平+多元艺术创作”的双重实力,能够在数字艺术与新媒体创作、交互技术与人机界面设计、科技艺术展览与空间媒体、智能产品与创意工程、数字传媒与视觉技术、教育、研究与跨界创新等多重领域拥有巨大的竞争力和多元的发展路径,无疑是希望在科技与艺术交叉领域实现发展的学生的优质选择。
发布于:陕西省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